金牌与寂静:苏连博凡的决战心诀
当第十五届全运会男子 25 米手枪速射决赛的同分加赛进入最后一秒,广州射击馆的欢呼声浪几乎要掀翻场馆顶棚。20 岁的福建小将苏连博凡却在瞄准镜里看到了一片 “寂静”—— 他稳稳扣动扳机,5 发 4 中的成绩让记分牌最终定格在冠军位置。赛后谈及这场惊心动魄的决战,他的回答简单却震撼:“就是心无旁骛,只盯着自己的动作。”
这场胜利注定载入福建射击史册。这是该省全运会历史上首枚手枪速射金牌,也是时隔 20 年福建选手再度在射击项目登顶全运之巅。但比金牌更令人印象深刻的,是苏连博凡在绝境中的专注力。决赛常规阶段,他与陕西选手何世瑜战至 40 中 35 的平手,加赛时对手率先完成射击,现场观众的呐喊声让场边教练团队都捏紧了拳头。可苏连博凡却对这一切 “充耳不闻”:“我真没听见杂音,满脑子都是举枪、瞄准、击发的标准动作,就像在训练馆里一样。”
这种 “自带静音模式” 的专注,早已刻进他的射击生涯。四个月前的射击世界杯秘鲁站,苏连博凡在前四组排名垫底,淘汰阶段却凭借 “只看靶心不看排名” 的定力,以一轮 5 枪全中的爆发跻身前三,最终摘得银牌。更令人惊叹的是亚锦赛决赛的终极对决,当印度选手阿尼什在最后一组打出满中反超,苏连博凡在全场屏息中完成短暂调整,同样以满中成绩锁定冠军。三次关键战役,三种绝境翻盘,不变的是他 “屏蔽干扰、锚定动作” 的核心法则。
这份专注力背后,是十年磨枪的积淀与千锤百炼的心理建设。2015 年进入长乐少体校时,11 岁的苏连博凡还带着孩童的浮躁,教练为了磨炼他的性子,特意增加了 “静站举枪” 训练 —— 每天半小时保持瞄准姿势纹丝不动。“刚开始胳膊抖得像筛糠,眼睛盯着准星都发花,” 他曾回忆道,正是那些枯燥的时光,让他学会了与自己的内心对话。进入省队后,团队针对性设计了 “噪音干扰训练”,在训练场播放模拟观众欢呼、器械碰撞的音效,让他在混乱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节奏。
决战时刻的 “心无旁骛”,从来不是天生的冷静,而是与紧张的勇敢对峙。全运会加赛前,苏连博凡能清晰感觉到 “腿和手都在抖”,但他没有被生理反应击溃,而是默念训练时的口诀:“不想结果,只想过程;不想对手,只看动作。” 这种自我暗示并非空想,而是建立在每天上千次击发训练的肌肉记忆之上。数据不会说谎,他在决赛中的平均射击时间仅 0.15 秒,比对手快出近三分之一,这种 “快准稳” 的背后,是专注催生的生理与心理双重优势。
在射击这个 “孤独的竞技项目” 中,苏连博凡的专注里始终藏着团队的温度。夺冠后他反复强调:“昨天混合团体拿银牌,今天个人夺金,都是团队的力量。” 教练团队赛前制定的 “分段目标法”,让他把终极冠军拆解为 “打好每一组、瞄准每一发” 的小任务,这种结构化的指导,成为他专注当下的重要支撑。而十几年如一日的训练中,队友的陪伴、教练的点拨,更让他在紧张时总能找到心灵的锚点。
这枚沉甸甸的金牌,是对十年坚持的最好回报,更是年轻一代运动员心理素质的生动注脚。当被问及给自己最后一轮表现打分时,苏连博凡毫不犹豫地给出 10 分。这份满分背后,是超越年龄的成熟,是 “心无旁骛” 的修行,更是中国射击新生代 “敢打硬仗、能打硬仗” 的精神缩影。正如他所说:“射击教会我的不仅是精准,更是在喧嚣中守住内心的能力。”
星空娱乐,星空娱乐,星空娱乐,星空娱乐未来的赛场上,这位 20 岁的小将或许还会遇到更多惊心动魄的决战,但只要那份 “于无声处听惊雷” 的专注还在,属于他的金牌故事就不会落幕。
